2025年上半年,横店影视营收同比上涨29.42%至13.73亿元,归母净亏损缩窄至3.06亿元。然而Q2单季营收骤降至2.01亿元,同比暴跌37.84%,环比Q1滑落82.86%,创十年最差单季表现。
这一崩塌式下跌源于全国票房腰斩与内容断档的双重冲击——2025年Q2全国票房仅48.42亿元(同比-34.74%),清明档与五一档无爆款影片接续春节档热度,直接击穿依赖单一票房的业务防线。
成本刚性放大亏损,转型滞后埋隐患
固定成本无法随票房缩水。影院租金与人力成本占比达60%,在收入断崖时形成亏损放大器。Q2单季净亏损1.41亿元,同比扩大7.99%,降幅高于万达电影等行业龙头,折射其成本控制能力不足。
转型业务规模难挑大梁。多元化探索未见成效,2025年上半年两大结构性短板凸显:
• 内容投资短板:影视制作与发行业务收入仅0.61亿元(占比4.5%),参投动画电影《熊出没》等中小体量作品,未涉足头部大片联合制作,丧失内容反哺机会。
• 非票业务瓶颈:衍生品销售依赖外部合作与档期红利(如春节档哪吒卡牌),自有IP开发停滞;对比万达通过“超级娱乐空间”带动衍生品增长400%,横店“玩具梦工厂”仍处卖品思维阶段。
转型路径:多元化突围的攻坚目标
短期节流与场景改造:关闭低效影院聚焦直营网络,上半年新增影院9家同时关闭15家,单影院效益逐步回升。试点“影院+轻餐饮”业态融合,开设影厅咖啡角,试图延长用户驻留时间。
中长期造血三支柱:
• 押注内容投资:暑期档密集推出18部影片(包括《恶意》《长安的荔枝》),拟借联合发行分摊风险;加码短剧赛道以低成本试错内容开发能力。
• 技术场景革命:虚拟现实放映厅建设加速,探索VR点播付费模式,寻求摆脱排片依赖。
• 孵化IP消费闭环:签约“哆啦A梦”等成熟IP扩大衍生品类,同步培育原创“萌谷”形象开发棉花娃娃等非影视产品。
财务警报未解除:上半年投资现金流净流出4.24亿元(同比剧降705.03%),影院改造与新业务投入加剧现金压力;资产负债率65.89%显著高于行业均值,若暑期档未达预期,债务风险或将引爆。
行业启示:院线生存法则的重构
这场暴雷暴露传统院线模式的周期脆弱性:
• 放映终局困境:当票房占营收95%以上,任何行业冷冬都将直接击穿盈利底线;
• 转型时间窗口收窄:万达已建成非票收入生态,横店需在24个月窗口期内完成从“放映商”到“娱乐服务商”的基因转变。
寒冬未过,春装待试
横店影视正经历从单引擎驱动向生态化生存的艰难转身。Q3暑期档成绩(尤其《侏罗纪世界》表现)将成为短期生命线,而能否在技术跃迁与IP消费领域找到第二曲线,决定其能否穿越真正的行业寒冬。
(注: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