舍得酒业困局,人事地震与业绩暴降背后的双重危机

 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  来源:智趣财经

  导读:人事动荡导致的战略摇摆、库存高压引发的财务风险、产能悖论折射的决策失误,三者交织形成复杂困局。

  8月22日,舍得酒业披露的半年报如同一枚深水炸弹,在白酒行业掀起轩然大波。这家曾以“双品牌价值超1700亿”为傲的川酒金花,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7.01亿元,同比下降17.41%;净利润4.43亿元,同比骤降24.98%。

  更令人警觉的是,其核心指标呈现全面失守态势:中高档酒收入暴跌24.15%,省外市场萎缩21.24%,经销商队伍净减少78家。这场突如其来的业绩变脸,将这家复星系入主后的白酒企业推向舆论漩涡中心。

  人事地震

  五年十次高管更迭的战略迷局

  舍得酒业的管理层动荡,堪称中国白酒行业最频繁的“权力游戏”。自2020年复星集团通过豫园股份间接控股以来,这家老牌酒企的高管团队如同走马灯般更替。据不完全统计,过去五年间涉及董事长、总裁、财务总监等核心岗位的变动超过20人次,其中董事长职位更是创下“两年三易主”的纪录。

  2023年1月,倪强从张树平手中接过董事长权杖时,曾被视为复星系深度布局的重要信号。这位拥有复星蜂巢、豫园股份多重背景的职业经理人,却在任期不足一年后以“工作原因”辞去所有职务,将指挥棒交予舍得“老兵”蒲吉洲。这种看似突然的权力交接,实则暗藏国资与资本方的博弈玄机——作为沱牌舍得集团原管理团队核心,蒲吉洲的接任被解读为平衡地方国资与复星系利益的妥协方案。

  高管团队的动荡远不止于此。2024年财报披露前夕,兼任CFO的副总裁邹庆利突然离职,其复星系财务背景与突然空缺的财务总监职位,引发外界对内部控制稳定性的质疑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离职高管原定任期均至2026年9月,提前解约暴露出战略执行层面的严重分歧。

  频繁的人事更迭已对经营产生实质性冲击。2024年财报显示,公司营业收入同比暴跌24.41%至53.6亿元,净利润更是雪崩80.46%至3.45亿元。这种断崖式下滑,与高管团队在战略定力、市场判断、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失序不无关系。

  业绩冰封

  高端化受挫与库存危机的双重挤压

  舍得酒业的困境远不止于人事层面。2025年半年报揭示的运营数据,勾勒出一幅更为严峻的行业图景:中高档酒收入同比减少24.15%至19.73亿元,省外市场收缩21.24%至16.35亿元,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电商渠道虽增长31.38%,但3.36亿元的体量仍难担大任。

  数据背后折射出两大核心矛盾:其一,高端化战略遭遇瓶颈。作为舍得品牌核心的“智慧舍得”“品味舍得”系列,在次高端价格带面临茅台1935、泸州老窖特曲等强势产品的挤压,而沱牌特级T68等大众酒又未能有效承接消费降级需求,导致产品结构出现断层。其二,全国化布局受阻。省外市场占比虽仍达60%,但21.24%的跌幅显示其在外地市场的渠道掌控力弱化,经销商退出数量超过新增数量的事实,更暴露出渠道信心不足。

  更危险的信号来自库存数据。截至2024年末,舍得酒业存货规模已达52.19亿元,相当于全年营收的97.4%。按照当前销售速度,即便停产也可支撑近一年销售。这种“库存堰塞湖”的形成,既源于前期激进压货导致的渠道淤积,也反映出市场动销明显放缓的现实。令人费解的是,在库存高企背景下,公司仍在2024年维持4.3万千升的实际产能,甚至将老酒储量作为品质优势进行宣传,这种“以储代销”的策略在行业调整期显得格外突兀。

  在消费场景弱化、渠道库存高企的行业大背景下,其双重危机更显尖锐:一方面,复星系入主后推行的激进改革遭遇水土不服,高管团队频繁更迭导致战略执行摇摆;另一方面,过度依赖高端化转型而忽视大众市场培育,在消费分级趋势中陷入被动。当行业调整期遇上内部治理困局,舍得酒业的突围之路显得尤为艰难。

  这场始于人事地震的业绩崩塌,正在考验着这家老牌酒企的生存智慧。如何在资本方与地方国资之间找到平衡点,如何重构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矩阵,如何化解库存压力与产能扩张的矛盾,这些问题亟待舍得酒业给出答案。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当下,任何战略失误都可能让企业付出沉重代价,而舍得酒业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。

阅读全文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