捷佳伟创遭高管股东集体减持:资本盛宴下的隐忧与博弈

  2025年9月,光伏设备龙头捷佳伟创陷入减持风暴。自9月5日以来,公司接连披露多份减持计划,涉及联合创始人李时俊及多名高管。这一动作与年内股价翻倍的强势表现形成鲜明对比,引发市场对光伏行业估值泡沫与资本套现的激烈讨论。

  减持规模:核心股东4年累计套现近10亿

  根据最新公告,联合创始人李时俊计划在2025年9月11日至12月10日期间,通过集中竞价减持不超过300万股,占总股本0.86%,按9月10日收盘价94.85元计算,套现规模约2.85亿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李时俊自2021年11月首次减持以来,已累计套现6.68亿元,若本次顶格实施,4年内减持总额将逼近10亿元。

  控股股东阵营同样动作频频。9月4日公告显示,公司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余仲、恒创汇业、弘兴远业、鼎佳汇业在7月至9月初通过集中竞价及大宗交易,合计减持291.42万股,套现2.33亿元。其中,余仲个人减持253.4万股,套现2.04亿元。

  业绩悖论:股价狂飙与减持潮并存

  与股东密集套现形成反差的是,捷佳伟创基本面表现强劲。2025年中报显示,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3.72亿元,同比增长26.4%;归母净利润18.3亿元,同比增长49.26%。

  二级市场上,捷佳伟创股价年内涨幅超70%,9月4日盘中创下118.93元的两年新高。然而,减持公告发布后,股价连续两日下挫,截至9月15日收盘报96.20元。市场分析指出,高管减持虽不改变公司控制权,但传递出对短期估值过高的警示信号。

  市场影响:估值重构还是短期扰动?

  有券商分析指出,捷佳伟创减持规模占流通股比例较低,且公司订单储备充足,技术迭代能力领先,长期投资价值未变。但也有机构提醒,需警惕减持潮引发的连锁反应——若后续更多股东加入套现行列,可能加剧市场对光伏设备板块估值泡沫的担忧。

  在这场资本盛宴中,捷佳伟创的减持风暴恰似一面镜子,既映照出光伏行业高景气背后的结构性矛盾,也折射出资本市场对技术路线变革与产业周期波动的复杂博弈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如何在狂飙的股价与理性的估值之间找到平衡点,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核心命题。

  注:本文结合AI生成,文中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,仅供参考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
阅读全文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